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办公系统
发布时间:2025-04-27 22:00 发布者: 李佳亮 分类: 校园新闻

洞察地理高考变革,夯实应考提分根基

华南师范大学曾玮教授助力高考地理备考

      为精准定位二轮复习坐标,破解高效备考深层密码,凝聚冲刺高考决胜信念,助力地理教师以战略高度与前瞻视野,破解新高考改革命题逻辑,锻造学科备考新势能。4月16日下午,我校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曾玮教授,开展题为《从地理解题走向解决问题》的讲座。讲座由地理学科主任李委老师主持,我校全体地理教师听取了现场讲座。

 

专家介绍

      曾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出版五本教材与专著。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育课题;多年被评为华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指导近2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广东省和全国师范生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高考地理也经历着深刻变革。曾玮教授作为深耕地理教育领域的专家,凭借丰富的经验与敏锐的洞察力,给深圳实验学校高中园地理学科组带来了关于地理高考改革、广东高考题特点、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备考策略的深度解读。

 

一、国家对地理高考改革的具体要求

 

     ​​​​​​​ 国家对地理高考改革有着明确且意义深远的要求。首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推动高考从单纯的考试评价工具,转型为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强调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人类与环境关系认知等方面的作用。其次,科学服务选才,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跨越,这意味着高考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简单考查,而是更注重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要有效引导教学,由过去的“以纲定考”转向“教考衔接”,促使教学内容与高考要求紧密结合,避免教学与考试脱节。

二、新高考广东省地理高考题的特点

 

    ​​​​​​​ ​​​​​​​ 曾玮教授对新高考广东省地理高考题进行了详细解析。从设问类型来看,分析原因类、说明理由类的题目出现频率最高,这类题目考验学生对地理现象内在因果关系的理解。简述区位条件、分析地理特征、简述地理过程类的设问次之,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和演变有清晰认知。提出建议、提出措施类的设问相对较少,但难度较大,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能力。并且,广东省地理高考试题设问表达的方式基本稳定,采用行为动词 + 限定词(核心地理事件 + 中心词)的结构。曾教授强调,考生正确理解试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建构地理过程。

 

三、学生高考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曾玮教授总结发现,必备知识不够夯实是一大痛点,许多学生对基础的地理概念、原理掌握不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较弱,面对图表、文字等信息时,无法准确提取关键内容。表征地理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用规范、准确的地理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普遍缺乏地理思维,难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专家思维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地理问题解决的能力较弱,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四、大力提升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 ​​​​​​​ 曾玮教授指出,学生学习地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像地理学家那样思考。地理学家尊重事实,一切结论基于客观的地理现象;重视证据,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获取支撑观点的依据;讲究逻辑,严密推导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敢于质疑,不盲目跟从既有观点;勇于创新,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因此,考生应具备基于背景材料,运用必备知识,进行观点表达,并反思结果的思维过程,同时注重培养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地理问题。

 

五、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 ​​​​​​​ 曾玮教授强调要强化备考理念,把握备考方向。深入理解高考改革精神与命题趋势,避免盲目备考。多做高考真题是关键,通过真题演练,熟悉高考题型、设问方式,掌握答题技巧。在练习过程中,分析自己的答题思路与标准答案的差异,总结答题规律,不断提升答题能力。

 

总结

 

    ​​​​​​​  在地理高考改革的浪潮下,曾玮教授的剖析与建议为我校高考地理备考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从理解改革要求,到把握高考题特点,再到解决学生答题问题,最后明确备考策略,每一步都紧密相连。

    ​​​​​​​ ​​​​​​​ 教育是渡人亦渡己的修行,备考是智慧与情怀的双向奔赴。曾教授的讲座,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又有落地生根的实践策略,让我们将今日这场思维与智慧的盛宴所得,化作明日课堂上的万丈光芒!期待深圳实验学校高中园首届高考大捷!

(文字丨孙靓、杨静  图片丨陈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