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洪雨,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主任,数学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学生数学素养评价和考试评价的研究。《中学数学研究》杂志副主编。2018年—2019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访问学者。现主持多项科研教改项目,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苏教授从数学高考改革的政策与逻辑切入,详细解读了当前数学高考的重要变化。文理不分科,全体考生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取消考试大纲,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命题依据,这一系列举措打破了传统考试模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更是推动高考数学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回顾五年新高考数学试题,变革脉络清晰。2020年打破常规,敢于尝试;2021年稳中求变,重视本质;2022年运算繁杂,回调过猛;2023年简单回归,思维加大;到了2024年,题量减少,试卷结构调整,简单题和中档题的分值增加了,并且相对比较合理,但是难题的难度增大,能够对不同层次的考生进行区分。
展望2025年高考数学命题,苏教授指出,将延续“低起点、重基础、熟情境、强思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视基础,回归数学。让数学的归数学,让其他的归其他;淡化形式,强调深度。无论题型怎样,重要的是考查数学深度;综合创新,有效区分。数学试题的梯度体现了区分,利于选拔。
针对广东高中生的复习备考,苏教授结合历年考试数据,分析了各题型的答题情况。选择题以基础为主,难度适中;多选题题量分值减少,整体难度降低;填空题难度适中但区分度高,学生常因知识、运算和疏忽错误丢分;解答题中,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导数等板块是重点也是难点。三角函数题考查公式运用和运算能力,学生易出现公式混淆、运算失误等情况;解析几何题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上,学生常因运算复杂和逻辑不严谨出错;立体几何题对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要求高,学生证明线面关系和求二面角时容易出现错误;导数题综合考查函数与导数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存在思维漏洞。
为此,苏教授提出了针对性的复习建议。在知识学习上,注重概念的整体性,构建知识网络,如解析几何中要理清直线、圆、圆锥曲线的内在联系;理解规则的整体性,掌握概念间的关系,像函数单调性的多种判定方法;体会思想与方法的整体性,提升解题能力。在解题训练中,强调通性通法,从数学本质出发,减少对特殊技巧的依赖。同时,要强化创新思维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提升解决创新问题的能力。此外,答题时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做到卷面整洁、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教学指引:助力高考的新征程
本次讲座中,苏教授的分享为老师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教学指引。相信各位老师都收获颇丰,对数学高考改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希望老师们能将这些理念与方法融入日常教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把握备考方向。让我们携手努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们打造更高效的课堂,助力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也为学校的数学教育事业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文字丨李征宇 图片丨田原、张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