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发布时间:2023-01-16 21:05 发布者: 系统管理员 分类: 教研动态

地理学科教研

综    述

    深实高中园地理科组全体教师以公开课为平台,以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为纽带,以科组集体教研为融合,真正做到学期教学计划下章章有公开,节节有教研,课课有创新,既保证了整个集体每一课时的教学质量,又引领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以下为科组各位老师公开课的展、评、磨、思、用之成果。

一、教师及课程简介

课题一:《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

    授课教师:段孟军

    授课简介:本课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的第一课,主要内容包括河流地貌的特征及成因。本次教学设计基于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带领学生实践学习身边的流水地貌,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新知、在情境中应用所学。

    评课金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学习并实践身边的“流水地貌”,理论联系实际,让地理学习走出课堂。

课题二:《从长江流域的大旱看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授课教师:孙靓

    授课简介:本课是必修一第三章的第一节《水循环》,主要内容包括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及意义。本次教学设计依托“今年长江流域的大旱”实况,带领学生从长江流域的大旱学习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及意义。

    评课金句:对焦时事热点,有理有实,引领学生学以致用。聚焦区域,增强学生认知,促进学生由具体迈向抽象。发散思维,胸怀全球,开发学生综合思维。提纲挈领,落脚人地关系,抓牢地理学科核心。

课题三:《海水的温度》

    授课教师:张冰娜

    授课简介:本课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的第一课,主要内容包括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次教学设计基于课标要求,围绕“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重点,以我国海域为区域背景,借海产养殖、海水垂直温差发电等情境将主要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新知、在情境中应用所学。

    评课金句:《海水的温度》这一节课做到了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把海水温度相关内容的学习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当中,实现了既有“地”又有“理”的地理教学。 

课题四:《钱塘江研学之旅——海浪和潮汐》

    授课教师:陈俏豫

    授课简介:本课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了海浪和潮汐的概念、类型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次教学设计围绕“钱塘江研学之旅”情境设计攻略,引导学生体会三站旅程:“第一站:钱塘江边体验冲浪、第二站:共赴钱塘江观潮、第三站:体验赶海活动”,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评课金句:本堂课把冷冰冰的水化为同学们热衷的各种活动,一下子就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把地理要素与学生实际生活向往的活动结合,以生活中的地理带领同学们切实领略了一番地理中的生活的无限魅力,真正体现了素养即生活的理念。

课题五:《海水的运动——洋流》

    授课教师:黄迎香

    授课简介:本课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洋流概念、类型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程紧紧围绕日本,以日本为主线实现一境到底的教学设计,从日本的渔业导入——分析渔场的形成——运送金枪鱼的路线选择——运送途中的景观差异——日本排放核废水造成海洋污染,最后以爱护海洋环境进行情感升华。

    评课金句:《海水的运动——洋流》这一堂课处处漫出磅礴的气势,黄老师将全球尺度规模宏大的洋流通过一境到底的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慷慨激昂的语调带入课堂,既注重知识的探究、又注重方法的传授、更蕴含情感的升华。

课题六:《“一带一路”研学之旅——海岸地貌和风沙地貌》

    授课教师:古苑湄

    授课简介:本课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的第三与第四小节,主要内容包括地貌类型的景观特点、地貌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主要地貌的识别。本次教学设计依托“一带一路”情境,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盐田港出发,学习深圳鹿嘴和大梅沙的海岸地貌,再沿着21世纪陆上丝绸之路,学习新疆的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依次落实地貌景观观察、地貌特征描述、地貌成因分析和地貌识别等内容。

    评课金句:这一堂课既“有趣”又“有情”,“趣”体现在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奥维互动地图学习我国海岸地貌和风沙地貌,“情”则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当中得到充分彰显,既有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落实,又有价值观层面的升华,学生们在课堂中乐学、好学。

课题七:《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授课教师:许观明

    授课简介:本节课通过深圳居民购买东北黑土的情境引出黑土的价值即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并在学案中提供一系列关于东北黑土的图文材料和问题链,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时学习的前置组织概念和知识框架,通过对东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区域认知来独立概括黑土肥沃的表现并分析其形成因素和过程,培养综合思维。另外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结合东北黑土案例,了解土壤的养护和改良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培养人地协调观念;并通过土壤剖面挖掘的虚拟地理实验视频潜移默化对学生渗透野外地理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地理实践素养。

    评课金句:本节课将问题融入情境,将结构化知识串联于案例分析,将虚拟地理实验教学手段嵌入传统室内课堂,以问题、情境、案例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案例分析和自主学习为方法,在小小课堂中无缝渗透入地理学科的四大关键核心素养。

课题八:《气象灾害—洪涝灾害》

    授课教师:赵镪

    授课简介:本课是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的第一课,主要内容包括洪涝灾害的概念、分布、危害和成因。本次教学设计基于课标要求,围绕“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这一重点,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区域背景,借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和环保局发文等材料将各个影响因素串联起来,使学生感受身边地理事物,引导学生利用图文材料挖掘地理信息、探究地理过程、探索科学的防灾减灾举措。

    评课金句:《洪涝灾害》以分析郑州洪涝灾害的形式,引出洪涝的概念,以身边新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参与。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借助清晰的图片与视频,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发的各方面原因进行探究,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课题九:《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以舟曲泥石流为例》

    授课教师:彭思超

    授课简介: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四节,主要内容包括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三项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功能、特点以及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本节课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通过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们学习新知。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是将地理课堂挪到了计算机教室,以舟曲泥石流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动手操作地理实验,实际操作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防灾减灾的具体程序,深刻理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防灾减灾的具体方法。

    评课金句:翻转课堂和地理实验课堂被彭老师成功结合应用,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花最多的精力进行最小限度却最有效的引导,教师主导真正让位于教师主体。在此之前,学生对于地理的认知还停留在其区域性和生活性,本节课之后,学生对于地理的应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地理学科教研——收获与反思

    各位老师经过集体教研都对自己公开课进行了融合性自我反思,经过吸收并融入到自己往后的教学中,真正做到为教而公开,为教而研讨,为教而反思。以下是各位老师的反思与收获。

    段孟军:在学情把握方面,第一次上课时由于考虑的学情不够,学生对待表格中有些问题无从下笔,后续教学改进,给学生搭梯子,设置梯度化问题;或扶学生一把,给一定提示,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改善。本节课内容应多启发探究,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为主,教师只是引导为辅,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部分知识体系零散,体系欠缺,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地补充一些,例如冲积扇、河谷阶地等,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

    孙靓:授课前,未详细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情了解不太到位。教学中对于学生突发提出的问题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应提前做好预案、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去应对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文字材料冗余、教学语言繁琐,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和活动,明确活动形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空间,不要代替学生学习。

    张冰娜:教师应学会放开手里的绳子,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这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为了在限定的时间里呈现完整的课堂,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场面,我紧紧抓住教学过程的主线,唯恐这根绳子松开后,整个课堂也会随之低落。因此,在课堂中提出的教学问题,更多是封闭性的,而非启发性、开放性的。结果就是教师讲得多,学生们思考得少;教师按部就班呈现得多,学生自主生成得少。如何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逻辑与呈现形式,进而推动自主学习过程,是接下来应继续研究的课题。

    陈俏豫:如果说教学是一种实践,那么公开课就是实践的检阅。本次公开课中深刻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进实际生活当中,将课本中的文字内化,从而达到巩固提升、举一反三的效果,进而培养学生们的地理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做指引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黄迎香: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常听老教师说道“上一次公开课就经历了一次蜕变”,没有亲身感受难以产生共鸣。通过本次“蜕变”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课堂语言的精准度,使用标准专业的地理术语,使课堂节奏环环相扣,教学设计顺畅连贯;教学设计要一境到底,减少跳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融入进情境之中。

    古苑湄:与常规课相比,学生在公开课上难免有些紧张,导致课堂活跃度较弱。这时候需要教师巧用教学智慧化解孩子们的紧张情绪,通过鼓励让他们勇于表达。此外,上课时由于我自身对教学内容比较熟练,课堂推进得很快,但没有考虑到这是学生初次学习相关的内容,以后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和建构知识。

    许观明:在课前学案的编写上,首先犯了两个大错误:理想地增大了容量以及完全把问题作为自己讲授的线索,没有考虑到问题是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同时在问题的设置上略显生硬,如第二个问题,只是为了证明而证明,根本起不到一个问题思考推论的作用。以后一定要根据学情和课时容量合理设计课堂内容,并做好精准设问,依据学生的真实反馈不断改进。

    赵镪:授课之后,感觉本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自身语言不够精炼,还应加强语言的简练性;二是所设置的问题表达不够准确,导致学生思维过于发散,使得课堂节奏略显拖沓;三是在对有些知识的讲解上,处理形式过于中规中矩,缺少新颖之处。因此,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于精炼课堂语言表达,并增加课堂中知识讲解的趣味性。

    彭思超:从准备到课中再到课后,无时无处不在反思,总结来说有以下三点。一是需要再了解学生一点,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要进行地理信息技术实验,还需要给学生多一些技术上的支持,例如流程图或示例演示视频还需要做得更细一点。二是语言应该更精炼一点,例如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时需要一针见血,直击问题核心,让学生们听完点评后能有醍醐灌顶之感。三是还需要再放开一点,像上常规课一样,在师生互动中享受课堂。

 

图片 | 李飞、陈富豪

文字 | 地理学科组

编辑 | 詹林芳

初审 | 教务处

终审 |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