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发布时间:2023-01-03 20:37 发布者: 系统管理员 分类: 教研动态

音乐学科教研

青年教师见面课

    深实高中园音乐学科,坚持“美育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教学研究为先导,坚持五育并举,增强音乐课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使美育教育成为认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多维度学习过程。

综    述

    音乐课堂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本学期,音乐科组全体成员凝心聚力,共进提升。课前说课、课后评课,科组重视落实课堂教学各环节,在探讨与反思中不断收获对音乐教育的新理解;碰撞思想,各展才华,教师们以“青年教师见面课”为契机,大力促进组内交流合作。科组成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老师们以“努力上好每一堂音乐课”为准则,围绕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展开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一、备课要乐思、深思、巧思

    在前期备课时,音乐组教师注重“乐思”——把作品的音乐表现方式及创作背景等内容吃透;再“深思”——筛选提炼出重要知识点精心研磨,从学生有兴趣、有共鸣、有体验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真实地体验、聆听、歌唱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美。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教师们把握教学节奏,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在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方面,教师们擅长“巧思”,减少传统问答方式,通过音乐感受和实践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兴趣,也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独有魅力。

二、用音乐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面对学生大都喜欢流行音乐,对少数民族音乐几乎不了解,更没有兴趣的现状,如何让他们接受并喜欢,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我们课堂探索的重点。音乐科组教师在《蝉之歌》的教学中,通过聆听与模仿“蝉的叫声”,巧妙的使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初步感受了音乐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再以兴趣为起点,帮助学生普及相关知识;最后引导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整个课程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的创造力,以乐为媒,架起了师生平等沟通的桥梁。

三、重视音乐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关于如何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这一课题,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方能出真知,若只是单纯为学生讲授音乐理论知识、乐器演奏技巧,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素养,我们尝试转变授课理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为其组织一些民族音乐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民族音乐的精髓。

    在《鼓乐铿锵》公开课中,教师将民间打击乐器带入课堂,鼓励学生合作演奏,模仿民俗音乐活动,伴随着张扬欢乐的锣鼓声,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欢乐的音乐氛围中“破壁”。锣、钹、鼓等乐器的引入,给予了学生展示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合作的魅力,提高了音乐学习的兴趣,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锣鼓乐中浓厚的乡土风情。

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享受音乐世界

    用音乐美化人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归属。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把音乐课上成听歌唱歌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努力探索课堂的游戏实践化,音乐游戏有效地打开了音乐学习的空间,将知识在愉快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潘老师以舞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实践,通过学习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基本动作“移颈”,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到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感受到维吾尔族音乐所特有的韵味。

     青年教师见面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组全体成员的踏实钻研和努力进取。一学期以来,科组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大素养为究对象,认真研读,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以六大模块为课程重点,认真研讨,积极实践。

    音乐组每周定时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科组重视发挥教师的群众力量,相互学习和交流。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课程目标和以新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和教学观,认真备课。注重学情差异性,努力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出本班学生特点。注重教学设计新颖性,变传统的“新教材”为“用教材教”,努力融入教师的个性和智慧。注重新课改后的创新性,探寻“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拓展才华--动态评价--教学心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模式。凝心聚力,凝思集优,音乐科组在一次次轻松愉快收获满满的集体备课会议中,共同成长。

图片 | 李飞、陈富豪

文字 | 音乐学科组

编辑 | 詹林芳

初审 | 教务处

终审 | 办公室